中国唯一认可的天体币:监管澄清与虚假概念风险警示

 

“中国唯一认可的天体币” 这一说法,从根源上违背我国虚拟货币监管政策 —— 我国从未认可过任何名为 “天体币” 的虚拟资产,且 “唯一认可的虚拟货币” 本身就是伪命题。结合监管文件与虚拟货币骗局特征,“天体币” 极可能是不法分子编造的虚假概念,借 “官方认可” 噱头实施诈骗,需从监管本质与风险特征两方面彻底厘清。

首先,我国监管对虚拟货币的定性具有绝对统一性,不存在 “认可某类虚拟货币” 的可能。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自 2017 年起,已连续发布十余份文件明确:虚拟货币并非法定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无论是 “比特币”“以太坊” 等主流代币,还是 “天体币” 这类小众概念代币,均未获得任何官方认可。2021 年《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更明确指出,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从事虚拟货币的代币发行融资、交易炒作等活动。所谓 “中国唯一认可的天体币”,完全是对监管政策的恶意曲解,目的是利用投资者对 “官方背书” 的信任降低警惕。

其次,“天体币” 的概念本身存在明显的虚假包装痕迹。检索 CoinMarketCap、非小号等平台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公告(截至 2025 年 10 月 25 日),未发现 “天体币” 有任何公开信息:无发行方背景、无技术文档、无应用场景,甚至未出现在灰色交易平台的收录列表中,属于典型的 “信息空白型代币”。不法分子编造 “天体币” 概念时,常附加 “对接航天产业”“基于卫星数据链” 等虚假叙事,效仿 “阿拉丁币碰瓷上市公司” 的套路,将其与科技热点绑定,再冠以 “中国唯一认可” 的头衔,制造 “稀缺性” 与 “合规性” 假象。这种操作与此前 “索龙币虚构质押收益”“链信币编造社交挖矿” 的诈骗逻辑如出一辙,本质是通过概念包装吸引投机资金。

更值得警惕的是,“官方认可” 说辞是虚拟货币骗局的高频陷阱。过往案例显示,不法分子常通过三类手段强化 “认可” 假象:一是伪造政府部门文件或合作协议,如 PS “与某航天局战略合作” 的虚假公告;二是利用境外注册的空壳公司,谎称 “获中国香港或澳门地区金融牌照”;三是借助短视频平台,通过 “专家解读”“政策解读” 等形式传播虚假信息。但根据 2023 年国家网信办发布的《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预警》,此类 “官方认可” 宣传均为骗局,我国从未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开展虚拟货币相关业务,也不存在 “备案认可” 的虚拟货币清单。

综上,不存在 “中国唯一认可的天体币”,相关说法是彻头彻尾的诈骗噱头。我国监管对所有虚拟货币均持否定态度,任何借 “官方认可”“科技概念” 炒作的代币,最终都可能沦为卷款跑路的工具。投资者需牢记:只有法定货币受法律保护,虚拟货币交易不受法律保护,面对 “天体币” 这类陌生概念,务必通过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官网核实信息,坚决远离相关交易,避免财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