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国家为何不打击” 的疑问,源于对我国监管政策的误解 —— 事实上,我国从未对以太坊 “放任不管”,反而通过政策定性、司法追责、技术防控等多重手段,对其相关非法活动实施持续打击。所谓 “不打击” 的表象,本质是监管聚焦 “行为违法性” 的精准治理,而非对以太坊本身的放任,其核心逻辑是守住金融安全底线的同时,与合规技术应用划清界限。
首先必须明确:国家对以太坊的 “非法定货币” 定性从未松动,这是打击相关非法活动的根本前提。2021 年十部门联合公告已明确,以太币等虚拟货币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相关兑换、交易等业务均属非法金融活动。这种定性打破了 “以太坊有技术价值就应豁免” 的误区 —— 即便以太坊具备智能合约等技术特性,但其衍生的投机炒作、洗钱等风险,与比特币等虚拟货币并无本质区别。2025 年学者研究更指出,以太坊已从技术平台沦为 “投资型加密资产”,币值波动剧烈且支付价值有限,完全符合监管打击的风险特征。
国家对以太坊的打击,早已覆盖交易、挖矿、资金链路等全链条关键环节。交易层面,2017 年起国内以太坊交易所全部关停,2021 年后进一步严禁境外平台向境内提供服务,切断法币与以太坊的兑换通道。挖矿层面,2021 年国家发改委将虚拟货币挖矿纳入淘汰类产业,新疆、四川等算力集中地全面清退以太坊矿场,全球以太坊算力因中国清退出现显著下降。司法层面,涉以太坊案件追责已成常态:2024 年某案件中,张某因倒卖以太坊赚取差价,交易流水达 8000 万元,最终以非法经营罪被判 2 年有期徒刑,违法所得全部没收。这些举措印证,国家对以太坊相关非法活动的打击从未缺位。
所谓 “不打击” 的误解,源于监管对 “技术本身” 与 “非法应用” 的精准区分。我国严禁的是以太坊的金融化应用,而非区块链技术本身 —— 以太坊底层的智能合约技术,若剥离虚拟货币属性,在供应链管理、版权保护等合规场景的应用并不在打击范围内。这种 “打应用不打技术” 的逻辑,与数字人民币的发展路径形成呼应:前者依托国家信用推进法定数字货币创新,后者严打虚拟货币投机,二者共同构建 “技术向善” 的监管框架。正如央行所强调,真正有价值的数字金融创新,应由法定数字货币承载,而非以太坊等虚拟货币。
当前以太坊相关风险仍在升级,国家打击力度持续加码。2025 年数据显示,以太坊已成为洗钱犯罪的主要载体,不法分子通过 “骗钱 - 买以太币 - 跨链转移” 形成犯罪闭环,此类案件较 2023 年增长 40%。对此,监管部门正通过金融科技手段强化监测,依托区块链地址关联性分析,精准锁定以太坊交易背后的实际控制人。同时,司法实践进一步明确追责标准:2025 年法答网答疑指出,2021 年 9 月后参与以太坊挖矿、交易的民事行为均属无效,损失自行承担,涉嫌犯罪的一律从严查处。
综上,“以太坊国家为何不打击” 是对监管政策的误读。国家对以太坊的非法金融活动始终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只是通过精准治理避免 “一刀切” 影响技术创新。以太坊的投机本质与风险属性,不会因技术标签改变,参与相关活动终将面临财产损失与法律追责的双重风险。切勿被 “监管放松” 的谣言误导,远离任何以太坊交易,守护自身财产与法律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