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台币暴涨原因:外资、政策与贸易博弈的三重驱动

2025 年 5 月,新台币兑美元汇率上演 “历史级暴涨”,单日最大升幅达 4.5%,触及 1988 年以来高位。这场汇率风暴并非偶然,而是外资涌入、政策失焦与国际贸易博弈共同作用的结果,暴露了台湾地区经济的深层脆弱性。

外资热钱的集中涌入是直接推力。当时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暂停升息,全球资金加速流向成长性突出的亚洲市场。台湾股市因台积电、联发科等权值股的产业优势成为资金避风港,仅 5 月 2 日外资买超台股就逾 600 亿元。瑞典斯堪的纳维亚银行分析指出,市场对美亚贸易协议的预期进一步放大资金动能,大量外资兑换新台币入市,直接推高汇率。

台湾当局的政策失焦加剧了升值压力。面对热钱冲击,台 “央行” 未能及时明确干预信号,行长杨金龙在记者会上仅承认汇率 “过度升值”,却未披露调节幅度与目标。这种模糊表态引发市场恐慌,出口商担忧美元持续贬值,纷纷抛售美元换取新台币,月底结汇需求形成 “踩踏效应”,导致汇率在短时间内突破 31 元、30 元关口。政策透明度的缺失让市场失去稳定预期,进一步放大了汇率波动。

台美贸易谈判的暗流构成重要外部诱因。当时市场传言台湾当局为争取谈判筹码,有意放任新台币升值,类似 1985 年日本签署《广场协议》后的货币被动升值情境。尽管台 “央行” 否认美方施压,但与过往 “顺势调节” 的立场不同,其对升值的消极应对引发广泛猜测。旅美学者翁履中警告,这种缺乏战略节奏的让步,可能重蹈日本经济 “失落三十年” 的覆辙。

多重因素的叠加让新台币陷入 “失控式升值”,不仅重创出口与寿险业,更暴露了台湾地区在全球金融博弈中的被动地位。这场暴涨本质上是短期资本流动与政策应对失当共同酿成的经济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