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 币创始人:身份迷雾背后的骗局真相与风险警示

“Pi 币创始人是谁?” 这一问题的答案藏着精心设计的身份混淆陷阱。在币圈社群中,Pi 币被包装成 “斯坦福团队打造的全民数字货币”,其创始人被指向 “斯坦福讲师尼古拉斯”;但检索公开信息可见,真正名为 Pi 的合规初创公司,是由斯坦福大学教授 Chelsea Finn 于 2024 年联合创立的机器人企业,二者毫无关联 —— 这种身份嫁接,正是 Pi 币骗局的核心迷惑手段。

先看被冒用的 “斯坦福光环” 真相。Pi 币宣传资料称 “创始人尼古拉斯是斯坦福区块链讲师、以太坊 V 神的老师”,但斯坦福大学官网从未收录名为 “尼古拉斯” 的区块链领域讲师,且 V 神公开履历中并无此位导师。更关键的是,2024 年获得红杉资本 7000 万美元融资的 Pi 公司,其创始人 Chelsea Finn 的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团队专注于外科手术机器人研发,与虚拟货币无任何交集。这种将合规科技公司创始人与虚拟货币项目强行绑定的操作,与 “中本聪 app” 冒用名人名号的套路如出一辙。

Pi 币所谓 “核心团队” 实为骗局的虚构道具。宣传中提到 “9 名顶尖专家组成核心团队”“开发成本达 1.268 亿美元”,但从未公开团队成员真实姓名、学术背景或代码开源地址。对比 Chelsea Finn 的 Pi 团队 —— 其核心成员 Sergey Levine(强化学习专家)、Karol Hausman(CEO)等均有公开论文与职业履历,且公司融资细节可通过红杉资本官网核实 ——Pi 币的团队包装漏洞百出,完全符合空气币 “虚构资质” 的典型特征。

身份包装的最终目的,是掩盖其传销式敛财本质。Pi 币以 “手机免费挖矿” 为诱饵,诱导用户通过邀请好友获取 “算力加成”,按发展下线规模设置层级奖励,这与 Plus Token 的 “拉新返利” 模式完全一致。更隐蔽的是,当用户积累一定 “代币” 后,平台会以 “KYC 认证”“兑换主网币” 为由,要求缴纳费用或购买 “矿机”,资金直接流入境外私人账户。找法网 2025 年案例显示,已有用户因缴纳 “提现手续费” 被骗数万元,且因交易非法无法通过法律追回。

从监管与技术层面看,Pi 币骗局的破绽清晰可辨。我国十部委早已明确,虚拟货币发行融资属非法金融活动,Pi 币所谓 “挖矿”“交易” 均不受法律保护。从区块链技术本质来看,真正的去中心化货币如比特币,其交易数据可通过区块链浏览器实时追溯,而 Pi 币无任何公开链上数据,所谓 “挖矿” 仅是后台生成的数字,与此前拆解的 “共享菜园账本” 中 “全民可查、不可篡改” 的区块链特性完全相悖。

识别此类骗局需把握两个关键:一是核查创始人身份,通过高校官网、权威媒体交叉验证,警惕 “名校光环 + 模糊姓名” 的包装;二是拆解盈利模式,凡要求 “拉新获奖励”“缴费激活收益” 的,均符合传销与非法集资特征。

Pi 币创始人的身份迷雾,本质是不法分子利用公众对 “名校背景” 的信任制造的认知陷阱。Chelsea Finn 的 Pi 团队用技术创新获得合规融资,而虚拟货币 Pi 币用虚假身份包装实施诈骗 —— 二者的对比恰恰说明:真正的科技价值从不依赖虚假宣传,而借 “名校创始人” 噱头炒作的虚拟货币,从来都是瞄准钱包的陷阱。远离 Pi 币这类身份不明的项目,才是守护资产安全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