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代币违法吗?深入解读法律界限

2017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防范代币发行融资风险的公告》,明确指出代币发行融资 “本质上是一种未经批准非法公开融资的行为,涉嫌非法发售代币票券、非法发行证券以及非法集资、金融诈骗、传销等违法犯罪活动”。这一规定从根本上对代币发行融资活动予以否定,为判断发行代币行为的合法性奠定了基调。例如,若有项目方通过发行代币向公众募集资金,承诺高额回报,且未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这种行为极有可能触犯法律红线,构成非法集资罪。

从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角度看,2021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最高人民法院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再次强调代币发行融资属于非法金融活动。虚拟货币交易炒作活动不仅扰乱经济金融秩序,还易滋生赌博、诈骗、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以比特币为代表的虚拟货币,因其缺乏明确价值基础,交易炒作极易引发市场风险,而代币作为虚拟货币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面临此类问题。一旦发行代币的行为被用于非法金融活动,必然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不过,并非所有与代币相关的行为都一概违法。在一些合法合规的场景下,特定形式的 “代币” 有其存在空间。比如,在某些企业内部,为激励员工、优化业务流程,可能会推出一种内部使用的积分体系,这种积分可以类比为 “代币”,但它仅在企业内部特定范围内流通,用于员工奖励、兑换福利等,并不涉及对外融资或与法定货币的兑换,也未扰乱金融秩序,此类行为通常不被认定为违法。

在国际上,不同国家对发行代币的态度和法律规定差异较大。在美国,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证券型代币的发行设立了严格门槛,若代币具备明显投资属性,发行方必须遵守证券法进行合规审查。而在新加坡、香港等部分司法管辖区,功能型代币的发行,只要用途与平台服务挂钩,不涉及经济回报性质,通常是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