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机挖矿违法吗?深度剖析法律与政策界限

在加密货币热潮下,矿机挖矿行为的合法性备受关注。从当前法律与政策框架来看,矿机挖矿在我国已明确处于违法范畴,背后有着金融秩序维护、能源消耗及环境保护等多层面的考量。

2021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着重指出虚拟货币不具备法定货币地位,相关业务活动属于非法金融活动。虚拟货币 “挖矿” 作为虚拟货币产生的源头环节,自然也被纳入监管整治范围。同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整治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的通知》,按照 “严密监测、严防风险、严禁增量、妥处存量” 思路,严禁投资建设增量项目,并要求加快有序退出存量项目。这两份文件奠定了我国对矿机挖矿行为的政策基调,表明矿机挖矿已不符合我国金融监管与产业发展导向。

从金融秩序角度分析,虚拟货币的价值波动剧烈,缺乏稳定的价值锚定,其价格受市场情绪、资金炒作等因素影响,暴涨暴跌成为常态。矿机挖矿产出的虚拟货币大量进入市场,会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干扰正常的货币金融秩序。例如,一些市值较小的虚拟货币极易被庄家操控,吸引大量不明真相的散户参与交易,最终沦为被收割的 “韭菜”,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部分虚拟货币交易平台为境外法人实体,监管难度大,资金流向难以追踪,极易成为洗钱、逃税、恐怖融资和跨境资金转移的通道,严重威胁国家金融安全。因此,禁止矿机挖矿,是从源头上遏制虚拟货币对金融秩序冲击的重要举措。

能源消耗与环境保护问题也是判定矿机挖矿违法的关键因素。矿机挖矿本质上是通过大量计算设备进行复杂运算,以获取虚拟货币奖励,这一过程需消耗巨量电力资源。以比特币挖矿为例,据剑桥比特币电力消费指数(CBECI)估算,2023 年全球比特币挖矿用电量在 67TWh 至 240TWh 之间,约占全球电力需求的 0.2% 至 0.9%,这一耗电量相当于希腊或澳大利亚一年的总用电量。在中国,大量 “矿池” 曾依赖火力发电,不仅消耗大量煤炭等化石能源,还带来巨大的碳排放与空气污染。若没有政策干预,我国比特币区块链的年能耗预计在 2024 年将达到峰值 296.59 太瓦时,产生 1.305 亿吨碳排放,这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道而驰,也给国内电力供应带来巨大压力,尤其是在用电高峰期,可能影响居民生活与实体经济用电需求。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对涉及矿机挖矿纠纷案件的处理也遵循相关政策导向。以 2021 年 9 月 3 日为时间节点,该时点之后订立的与虚拟货币 “挖矿” 活动相关的合同被认定无效;该时点之前的合同,需依据民法典关于合同效力的规定,结合具体案件事实综合认定。一旦合同被认定无效,当事人请求依照合同约定交付财产或支付对价的诉求,法院通常不予支持;若请求返还因合同取得的财产,法院可视情况予以支持;但对于以虚拟货币折算为法定货币价值进行补偿的主张,法院一般不予认可,除非当事人之间就代偿金额达成一致。这表明司法层面也在积极落实国家对虚拟货币 “挖矿” 的监管政策,维护法律秩序与社会公共利益。

当然,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对矿机挖矿的态度存在差异。部分国家和地区,如美国的一些州,由于政策环境、能源结构等因素,对加密货币挖矿相对开放,甚至有加密货币公司收购燃煤厂用于挖矿活动。但这并不适用于我国国情,我国有着自身的金融稳定需求、能源战略规划和环保目标,必须对矿机挖矿采取严格限制措施。

矿机挖矿在我国已被明确界定为违法活动,无论是从维护金融秩序稳定、保障能源合理利用,还是从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角度看,禁止矿机挖矿都具有必要性与合理性。投资者和从业者应充分认识到其中的法律风险,避免参与相关活动,以免遭受法律制裁与经济损失 。